這個字最近先後出現在「曼谷郵報」、「印度時報」以及亞洲其他報紙上。網路搜尋結果顯示,它已在美國使用約一年的時間,但直到今日才開始出現在平面媒體上。
它指的是在跨國公司任職的人員遭到解雇,因為他們的工作已被轉移給 (或外包給) 印度 -- 這一營運措施可以節省成本與支出,但卻在若干國家,尤其是美國和英國,引起一些憤怒的情緒反應。bangalored 是從印度城市 Bangalore (邦加羅爾) 這個名詞演變而來的動詞。邦加羅爾現在是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城市,近年來因電腦工業尤其是軟体業的蓬勃發展而有「印度矽谷」之稱。而該市之能快速崛起成為全球高科技重鎮有一大部分就是拜這種「委外或外包」(outsourcing) 業務之賜。對軍事方面的英文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會知道 Bangalore torpedo 這一名詞,它就是所謂的「爆破筒」,因在邦加羅爾被發明而得名;這名詞首次出現在1913年,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常見,但現今已近乎絕跡。不過,此名詞最近又出現在「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一片中。 有個網站在販賣印有 "Don't
Get Bangalored"
標語的T恤,目的在告訴人們這個問題已到必須正視的時候了。從語言的觀點來看,將地名變成動詞是頗為奇怪的事,但若您能瞭解到
Shanghai (上海) 這個字自大約1870年以來就已被當作動詞使用,那就見怪不怪了。"(to) Shanghai"
以前的意思是「擊昏或灌醉某人,然後拐到船上當水手」,但現今的意思則為「誘騙或強迫 (某人做某事)」-- 例如:"We were
shanghaied into
accepting their unreasonable demands." (我們被迫接受他們不合理的要求)。 |
I am a software developer who is about to be
"Bangalored." Fine. I am not going to pout about it. The media write that we
are in a "global economy," so deal with it.
[電子工程專輯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Apr.
2004] |
It may not be entirely correct for US
dictionaries to verbalise outsourcing to India as Bangalored! With India's
capital city also attracting call centres ... the Americans could perhaps
also talk in terms of their jobs being "Delhi-ted". [(印度) 經濟時報 (Economic Times),July 2004] |
從歷史來看,家庭的子女人數通常比父母來得多,因而使家譜或家譜圖看起來好像金字塔。然而,近年來,尤其是在英國和美國等國家,每一代的子女人數呈現穩定下滑的局面,但壽命卻告上揚。這使得家譜圖的形狀變成若干研究人員所謂的「豆竿」(beanpole
-- 插於地上供豆莖攀緣的支竿) -- 又瘦又長,每代的人數寥寥無幾。beanpole family (豆竿家庭) 這個名詞至少自
1987
年以來就已存在於學術文件中,但它鮮少出現在其他地方。英國最近的一項報導已使其受到更多民眾的注意,至少在英國是如此。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用語太過俚語化,他們比較喜歡使用術語
verticalized (「垂直化」 -- 當然了,英式英語的拼法是 verticalised)來形容這種家庭。不管你比較喜歡那個用語,專家們確定:這種人口結構的改變正對家庭內的個人關係以及祖父母的角色產生重大影響。 |
The rising divorce rate partly explains the
growth of the 'beanpole' family. With almost one in two marriages ending in
divorce, many adults have at least two families, each with a single child.
[觀察家報 (Observer),May 2002] |
Noting the rising number of so-called
'beanpole' families in Britain (families with only one child), the report
warns that a child without siblings 'is starved of the companionship of
family members of their own age ... [leading to] greater social isolation,
with teenagers adopting a more selfish attitude to life'. [衛報 (Guardian),June 2002] |
這是一個頗為廣義的名詞,可以指任何一種由生物機制所啟發的藝術或是使用生物概念的藝術。 這些所謂的「生物藝術」(bioart),包括根據大自然各個層面或醫學圖表、將基因碼轉換為發光的科學圖片的軟體以及由魚隻操縱的機器人雕刻所建立的圖形藝術。美國藝術家
Eduardo Kac 的「創作」-- 他利用轉基因 (transgenic)
技術,於2000年2月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培育出綠色螢光兔「阿爾巴」(Alba),後來又培育出螢光植物、螢光魚與螢光鼠
-- 以及其他人士所創造的轉基因生物藝術動植物,已引發爭議,因為它們激起了藝術家不習慣面對的道德問題。 生物藝術界最近因另一名藝術家 Steven Kurtz 遭到起訴而成為新聞報導的題材;他在他家裡的生物實驗室利用細菌和 DNA 來創造藝術作品。然而,他否認他的作品與生物藝術界的品種改造目的有任何關連。此一品種改造目的遭到不少人士的反對與批評;一名作家就稱這個目的是「科學怪人式的偏差行為」(Frankensteinian aberrations)。 bioart 為名詞,其形容詞為
bioartistic 「生物藝術的」,而 bioartist 為「生物藝術家」。 |
As biotechnology advances and bioart
grows—several American universities are establishing centers for the art—it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more difficult to tell where one leaves off and the
other begins.
[國際前鋒論壇報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uly 2005] |
Ionat Zurr, the new course's academic
co-ordinator, says oth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theoretical
courses on "bioart", but the UWA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is
believed to be the first to offer hands-on laboratory work in the field. The
university's ethics committees will have to approve student's projects, as
they will involve the manipulation of biological life to create "living
artworks".
[澳洲商業情報 (Australasian Business Intelligence),Sept. 2005] |
雖然這個字已存在十年以上,且使用 AltaVista 進行快速搜尋即可找到逾 40
萬筆含有這個字的超連結,但它尚未被任何筆者所知道的字典所收錄。這是因為它雖然是個高知名度的領域,但也是個仍在快速發展中的領域,而且迄今它的定義仍不是很明確。你可以人云亦云,跟著人家目前仍在爭論它所涵蓋的領域的方式擇一來詮釋它。若干人士
-- 如「全美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for Health) 將它用來泛指在包羅廣泛的眾多領域
(包括醫學)中使用電腦來處理生物資訊的一門學科或一種應用。但最近幾年,它被更加嚴謹地用來指使用電腦來組織和詮釋「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所輸出的大量資料。然而,第三個定義說,它是一門開發電腦資料庫和演算法來加速及協助生物研究的科學或學問
(這包含了第二項定義,但範圍比較廣泛)。但是,不管它所指為何,從
bioinformatics
的字面來看,我們可以稱之為「生物資訊學」或「生物資訊應用」,而從事生物資訊工作或研究的人就叫做
bioinformaticist 或 bioinformatician -- 但後者較少見。 |
Although analysts estimate that
bioinformatics will grow into a $2 billion industry in the next five years,
most IT companies believe the payoffs will be much higher.
[商業週刊 (Business Week),Apr. 2001] |
Susan Baker, workforce director at the
Northern Virginia Technology Council, says many companies are turning to
areas such as bioinformatics, which marries technology with biology.
[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Apr. 2001] |
這似乎是個新字,但因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 (Worldwatch Institute in Washington, DC) 的 Chris Bright
所寫的一本名叫 Life Out of Bounds, Bio-invasion in a Borderless World
的書而變得流行起來。他在書中描述物種之間傳統的地理界線已因人類的行為而打破。動植物在有意或意外的情況下被船舶和飛機運輸到世界各地。數百萬年來一直與外界隔離的生態體系正受到外來物種的入侵,帶來災難性的破壞結果。美國佛州南部的大沼澤地正被澳洲的
melaleuca
樹所攻佔;埃及斑蚊正在大幅擴充勢力範圍,帶來登革熱及其他疾病;亞瑪遜的風信子已沿著非洲東部維多利亞湖岸滋長蔓延,因而阻礙了捕魚;黑海的生態已因櫛水母的入侵而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入侵
(bioinvasion) 有時被稱為生物污染 (biopollution)。這個字可能是個新字,但其觀念多年來已被生態學家所瞭解;有人甚至預測,在未來
100 年內,這個世界將只剩下侵略性強大的物種。 |
Because it brings the intelligence of
evolution to bear, bioinvasion is a kind of 'smart' pollution.
[美國掃瞄 (AmeriScan),Oct. 1998] |
In 1993, for example, the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estimated the economic cost of 79 major bioinvasions
at $97 billion.
[新科學家 (New Scientist) 雜誌,Nov. 1998] |
大多數人每天都會以某種形式與音樂產生關連,不管是自己創造音樂或聆聽別人創造的音樂,音樂跟我們的生活已然密不可分。但沒有人知道人類為何如此普遍深愛音樂,或音樂為何對人類的心情和記憶有如此強大的影響作用。多年來,研究人員已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尋找這些問題的解答,但直到 90 年代中期他們才視他們的研究工作為音樂學 (musicology) 的一門次學科 (sub-discipline),他們稱之為「生物音樂學」(biomusicology)。例如,瑞典在 1995 年成立「生物音樂學與聲音人性學基金會」(Foundation for Biomusicology and Acoustic Ethology)。生物音樂學家 (biomusicologists) 的工作包括尋找人類音樂的起源、設法理出音樂進化帶給人類的好處、研究全球不同社會所創造的各種音樂、調查人類社會在儀式以及文化和社交生活中使用音樂的方式,以及研究音樂如何被人類腦部感知與理解。第一項國際生物音樂學研討會於 1997 年 5 月在義大利舉行,根據當時與會學者所發表的論文,這個研究領域逐漸顯現一些成果。 |
若干開發中國家對於工業化國家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行徑感到不滿,它們宣稱這些公司在其境內搜尋能增加農作物產量或含有藥用物質的植物。這個稱為生物搜尋 (bioprospecting) 的過程未必會引發問題。此一過程之所以會引起抱怨,是因為生物科技公司未經允許就進行生物搜尋,或在享受它們的研究成果之餘沒有給予實質的回饋 (如金錢) 或感謝。鑒此,巴西政府特別立法來管制公司在亞瑪遜雨林搜尋有用的遺傳基因物質。biopiracy 是個容易引起強烈情緒的用字,在已開發國家反而比較常見,例如,一則報導一家生物搜尋 (bioprospecting company ) 公司和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管理處簽訂一項協議的新聞就使用了這個字。 |
對圈外人士來說,科幻小說 (science fiction ) 似乎沒有類型之分,但這領域的專家長期以來已區分多種副類型。這些副類型中最有名的可能是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 cyberpunk -- 這名詞係描述未來由電腦網路等資訊科技控制的暴力社會的科幻小說的總稱 (cyberpunk 的詳細解釋請參見英文資料庫之電腦網路百寶箱),在此社會中,個人經常藉由機械或電子方式來增強。這個字的 cyber 部分源自 cybernetics (控制論:對訊息在機器、大腦和神經系統中的傳遞和控制的研究),而 punk 部分則源自龐克搖滾樂,是指奇裝異服、髮色怪誕、具有侵犯性的反傳統年輕人。90 年代初期,一種名為 biopunk 的科幻小說副類型衍生而出,但此副類型並非植基於資訊科技,而是以生物學為題材 -- 生物研究是 20 世紀末另一具有主導作用的科學領域。個人不是藉由機械方式來增強,而是藉由基因方式操縱他們的染色體來增強。這領域最具特色的作家可能是 Paul Di Filippo,不過他將他的 biopunk 作品集稱為 ribofunk -- 其中的 ribo 係取自 RNA 的全名 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但這兩個名稱無一具有 cyberpunk 的影響力,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了。 |
如果你有敏感的性格或過敏的體質,在閱讀下面的文章之前可能必須先閉上眼睛。若干蠅幼蟲,蛆能夠清潔傷口,牠們會吃掉壞死和腐敗的肌肉,僅留下健康的肌肉,神奇之至。牠們甚至可以在傷口產生自然抗生素來協助新組織的生長。這個方法在古代就已存在,可謂由來已久,但近年來再度受到青睞,且證明對感染對抗生素已產生抗體的細菌或病毒的傷者非常有用。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利用動物來治病的方法,最有名的是水蛭療法
--
這是古代醫學的主幹,但俄羅斯等國家迄今仍盛行水蛭治病。可以理解地,病患一定不喜歡這些連看都會起雞皮疙瘩或覺得噁心的「蟲蟲」被放在他們身體敏感的部位上,所以外科醫生便創造了
biosurgery
這個字來掩飾他們打算進行的事情。好啦,你現在可以把眼睛張開了。 |
More and more doctors are using what is
euphemistically being called MT (for maggot therapy) or, even more cleverly,
'biosurgery'.
[Robert &
Michèle Root-Bernstein 所寫的一本書 Honey, Mud, Maggots and Other
Medical Marvels (1997)] |
Clinical indications for larval treatment or
'biosurgery' include infected or necrotic wounds of all types, including
those infected or colonised with antibiotic resistant strains of bacteria
such as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英國醫學期刊 (British Medical Journal),Mar. 1999] |
網路出版 (web publishing)、發表和張貼 (post -- 這個字當名詞用時就是指張貼的文章)
文章是個急速成長的網路活動,現在甚至出現了一個用來指稱這種網路出版和發表文章的專有名詞 -- weblog,或 blog
(國內譯為「網誌」或音譯為「部落格」)。一個 blog 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 post
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來排列。blog
的內容和目的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從對其他網站的超連結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
blogs 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他 blogs 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
好像對網路傳達的即時訊息。撰寫這些 weblog 或 blog 的人就叫做 blogger 或 blog writer。
在網路上發表 blog 的構想始於
1998 年,但到了 2000 年才真正開始流行。起初,bloggers
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並予以公開,來給其他人參考和遵循。但隨著 blogging
快速擴張,它們與最初的目的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萬計的 bloggers 發表和張貼 blog
的目的,彼此間有著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
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
(intranet)。目前有多個網站可以讓網友設立帳號及發表 blogs ,最有名的是:www.blogger.com。 |
As the pool of blog writers has grown,
perhaps inevitably so have complaints about quality. It's true that some
bloggers seem to feel the need to log every sneeze.
[舊金山記事報
(San Francisco Chronicle),Feb. 2001] |
Bloggers add their own foraging notes to
links discovered on other weblogs. As a result, some estimate, anything new
on the Web will filter through the blog system in some form in about 30
days.
[達拉斯晨報 (Dallas Morning News),Apr. 2000] |
現代人使用新科技的方式可謂「創意無限」。就以現今許多大哥大所使用的藍芽 (bluetooth)
無線通訊系統為例,它原本係設計來讓用戶在手機置於口袋或皮套內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免持的無線通訊。但任何藍芽裝置都可以在數公尺的範圍內與其他藍芽裝置進行交談。具備藍芽功能的手機會告訴你附近是否有任何你可與之通訊的裝置。愛搞怪或愛搗蛋的人已開始利用這項功能來遂行他們的惡作劇
--
他們傳送無厘頭的簡訊給他們在公共場所所見到的陌生人。這些簡訊通常都是個人化的訊息,如「我喜歡你的領帶」。大多數的「受害者」都不知道這些訊息是如何傳到他們的手機上,而他們驚訝的表情就足以讓發送訊息的人認為值回票價。雖然一些人擔心這項科技可能是一項安全瑕疵,但這似乎是空穴來風,不必大驚小怪。這種利用藍芽裝置來搜尋其他具有藍芽功能的裝置,
然後傳送自定的訊息過去,英文叫做
bluejack (動詞),而發送這種簡訊的人叫做
bluejacker。另外還有一個與藍芽裝置有關的用字也有越來越常用的趨勢,那就是
bluebeam (動詞),意為「利用藍芽傳送檔案」。 |
A lanky young woman with long brown hair was
waiting to take a train at London's Waterloo Station when she got a
surprising message on her mobile phone from a complete stranger. "I like
your pink stripey top." The woman who looked around in confusion had
just been "bluejacked" by a 13-year-old British girl named Ellie who goes by
the nickname jellyellie.
[國際前鋒論壇報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ov. 2003] |
Phone owners now have something else to do
with their handset: bluejacking. This involves sending anonymous text
messages to other phone users via Bluetooth short-range radio. Bluetooth
works over a range of about 10 metres and phones fitted with it can be made
to search for other handsets using it that will accept messages sent to
them. Mobile phone buffs have been bluejacking
for months but it now looks set to become much more widespread. [BBC News,Nov. 2003] |
一些證據顯示,「藍色」正在加入「綠色」的行列,成為環保專門術語。blue revolution (藍色革命) 是飲用水版的
green revolution
(綠色革命),主要是指必須為全球數百萬、甚至數千萬沒有飲水和灌溉用水的人取得所需的飲用水。這個片語已被使用若干年,但直到最近媒體報導在東京舉行的「第三世界水論壇」(Third
World Water Forum)
才特別引起注意。許多環保人士認為,這項必要性不僅是提供水而已,而且在提供水的方式上還必須有益生態且顧及生態的永續性;例如,他們覺得興建水壩並不是適當的方法。目前真的是迫切且極度需要這問題的解決之道,因為聯合國估計,到了
2025 年,全球將有 27 億人口面臨嚴重的飲水短缺問題。 |
The grand ambitions of the World Water Forum
trickled down the drain at Kyoto this week—dashing any immediate hopes of a
"blue revolution" that might keep the world water crisis at bay.
[新科學家 (New Scientist) 雜誌,Mar. 2003] |
The institute hopes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crop productivity will soon be matched by the "blue revolution" in
raising water productivity in agriculture. [非洲新聞社 (Africa News Service),Aug. 2002] |
這是網際網路所孕育出來最美妙、最奇特的構想之一。這構想是將許多書各自放在不同的公共場所,每本書都夾了一張紙條,告訴閱讀者如何登入
Bookcrossing
網站以記錄他們在何時、何地發現某一本書,及該書的讀後感想。在讀完該書後,他們再將該書「放生」(release) 給新的閱讀者 --
方式可能是交給友人,放在公園長凳上、咖啡館裡或其他某個公共場所,或者捐給慈善機構。Bookcrossing
自稱是書友會、讀書會以及意欲將全世界變成一座圖書館的企圖心的綜合體
(cross)。這個旨在藉由「書行千里」的方式來使全球大多數人都能讀好書、多讀書,進而發揮每本書的最大價值的構想,由曼徹斯特一個名叫 Urbis
的都市生活經驗中心於 2003 年 8 月間在英國大力發動。他們在該市放生數百本書。在不到三個禮拜內,該網站已接獲來自摩洛哥丹吉爾
(Tangiers)有關其中一本書的回報,另有一本書的回報則來自曼谷。
事實上,國內也有這樣的活動,只是釋書規模小了很多。國內主事者稱之為 bookwalking;很明顯地,walking (行走)
在放生範圍上是無法與 crossing (橫越國界) 相提並論的。他們稱被放生的書為「行書」(walkingbook)。他們也設立了「行書」網站,想要進一步瞭解這項活動或參與活動的網友可到該網站看看。 |
Unlike music or movie file swapping
bookcrossing is unlikely to face the wrath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
don't think that passing books on to friends is illegal (at least I hope
not) and this site is only likel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read more not less.
[伯明罕郵報 (Birmingham Post),Mar. 2003] |
Bookcrossing strikes at one of the
industry's darkest fears: that there are already enough books in the world.
Some authors have voiced anxieties about the phenomenon. [衛報 (Guardian),Aug. 2003] |
17 世紀的罪犯綁架或誘拐小孩到美國農場和農園擔任僕役或苦力。這就是 kidnapping 這個字的起源,其中 kid
當時是個俚語,意為「小孩」(child),而 napping 意為「偷」(stealing) -- napping 是 nab (偷竊,盜竊)
的相關字。kidnapping 的後遺症歷久不衰,napping 的觀念一直流傳下來,這期間出現不少以 napping 所構成的字,最有名的是
dognapping (偷狗 -- 為取得贖金或轉售給實驗室所進行的偷竊狗隻行為)。 時序推移至2009年4月初,一種新的 napping 型態翩然出現,原因是法國公司的員工為抗議大量裁員而孤注一擲地強行監禁他們的外籍老闆、主管或上司。在這些 bossnapping (挾持或監禁老闆、主管或上司) 的事件中,3M法國公司的負責人被囚禁兩天兩夜,索尼 (Sony) 法國公司的執行長被監禁一個晚上,英國膠帶製造商「司卡帕」(Scapa) 公司的三名高階主管被堵在辦公室內動彈不得,而全球最大礦業與營建設備製造廠美國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 公司的四名高階主管則遭到挾持。
這種作法在法國可謂歷史悠久,是員工尋求與老闆談判的一種手段。法國人稱之為
sequestration
(隔離),但英語國家則以 bossnapping 稱之。自此之後,bossnapping
這個新字新詞立即快速蔓延,隨處可見,並幾乎同時出現它的變體,如動詞 bossnap
(挾持或監禁老闆、主管或上司),名詞
bossnapper (
(挾持或監禁老闆、主管或上司的人)
和形容詞 bossnapped ([老闆、主管或上司]
被挾持或監禁的)
-- 顯示這個字被接受的程度很高。 |
Bossnapping is not new in
France but the growing number of corporate restructurings and rising
unemployment have fuelled growing militancy in labour protests. A poll this
week showed almost half of those interviewed believed that actions such as
bossnapping were acceptable.
[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Apr.
2009] |
Bossnappers struck again
in France today as four executives of Caterpillar, the heavy equipment
manufacturer, were detained by their employees in a protest over redundancy
plans. [泰晤士報 (The Times),Mar. 2009] |
這個名詞最近頗出風頭,因為它是 2004年初出版的英國作家 Peter May 的驚悚犯罪小說 Chinese Whispers
中執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用來取證的一種技術。(Peter May 出生於蘇格蘭,他所撰寫的一系列犯罪小說幾乎都是以中國為背景,Chinese
Whispers 是他最新的創作,書名的意思是「消息或話語在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的過程中完全走樣」。這位作家也有自己的網站 "Peter
May, Author, Home Page",有興趣的網友可前去看看。)
事實上,brain
fingerprinting (腦指紋技術) 是一種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已在測試的真實的鑑識和取證技術;FBI
希望它最終能成為比測謊器的測謊更精確的技術。據稱,腦指紋技術係利用嫌犯對刺激的反應所發出的一種電波來查證嫌犯是否涉及犯罪案件。由於人總會記得一生中重要的事情,所以當看到或聽到跟這些事情有關的東西時,腦袋就會釋出一種特殊的電波
。而腦指紋技術就是利用人的記憶這種特性,當執法人員向嫌犯展示案發現場、受害人或與案件有關的凶器和資料時,只要利用貼在頭部兩邊太陽穴的電極量度他們的腦袋,若有釋出該電波就是真兇或知曉犯罪過程,反之則與案件無關
--
即使嫌犯靜靜地坐著不吭半句,執法人員也可知道他腦內的秘密。但有人質疑說,人的記憶會隨時間改變,而且截至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在這些情況中所有人的反應都相似,同時也沒有證據顯示良好的自我控制或心理否認是否可能阻止腦波的出現。 |
The CCLE [Center for Cognitive Liberty and
Ethics, California] has no problem with brain fingerprinting so long as it's
voluntary ... Our concern is that law enforcement agents will seek to use it
coercively. Such compelled use ought to be forbidden, because it would
pierce one of the most private and intimate human spheres: our own memory.
[新科學家 (New Scientist) 雜誌,Apr. 2004] |
Unlike discredited lie-detecting techniques,
which measure changes in breathing, heart rate and other variables to
determine if suspects are trying to deceive their interrogators, brain
fingerprinting is designed to discover if specific information is stored in
a person's brain. [觀察家報 (Observer),Apr. 2004] |
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允許特定的員工以「在外上班」的方式完成公司交付的工作,他們不必每天到公司或視需要偶爾回到公司。這涉及到至少部分改造辦公室。在這樣的環境中,員工不再擁有自己專屬的辦公桌和工作空間。當他們有需要回到公司時,公司會分配給他們一個空間,通常是一張辦公桌和一支電話,公司的電腦系統會自動將找他們的電話轉接到他們當時所在的位置。這種新的上班型態叫做 hot-desking。這大大地增加了企業主經營管理的彈性,亦使企業主不必再為每天可能僅在公司待一段短暫時間的員工保留昂貴的辦公空間,但這也使「地域觀念」濃厚的員工產生浮萍的感覺,沒有歸屬感。這種新上班型態的誕生也促使若干與此相關的術語的產生。一是 lagoon,指一群從事一項共同工作的員工。另一是 break-out space,指工作場所中一個沒有熙嚷忙碌的安靜區域,員工可以在此舉行非正式會議,討論事情 (一個常見的方法是讓與會者都站著開會以防止會議拖得太長,超過實際需要)。這過程叫做 breaking out。 |
這個字是名詞,不是形容詞。如果你說 "I'm bright.",那是一項不懂得謙虛的說法,因為你誇耀自己聰明。但 "I'm a bright."
的意思是說你不信神 (或上帝),是個無神論者 (atheist);更嚴謹地說,你的世界觀是自然的
(naturalistic),沒有這個字的創造者所謂的「超自然及各種神話的元素」。bright
這個字最近才由加州沙加緬度兩位教育學者 Paul Giesert 和 Mynga Futrell 創造出來。他們用此字來仿效 gay
(同性戀者),為未來所有因為公開承認自己沒有宗教信仰 (不知這是否也可以叫做「出櫃」)
而自覺在美國遭到孤立及沒有政治影響力的人士可能的結盟提供一個概括詞 (umbrella term)。美國 Tufts University
著名哲學家 Daniel Dennett 已接受這個字並將之用於他為報紙所撰寫的文章中,下面的引句就是摘自其中兩篇文章。 |
Whether we brights are a minority or, as I am inclined to believe, a silent majority, our deepest convictions are increasingly dismissed, belittled and condemned by those in power—by politicians who go out of their way to invoke God and to stand, self-righteously preening, on what they call "the side of the angels." [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July 2003] |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though at present
they can't admit it and get elected, the US Congress must be full of closet
brights. As with gays, the more brights come out, the easier it will be for
yet more brights to do so. People reluctant to use the word atheist might be
happy to come out as a bright. [衛報 (Guardian),June 2003] |